5成口罩不合格,只怪罪商家是不够的

  • A+
所属分类:萌事件

最近,国家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抽查结果显示,有将近5成的日常防护型口罩被判定不合格。而在分析原因时,专家指出是一些企业因为每只口罩相差5分钱的成本,选择了便宜的滤材,导致了口罩的过滤效率不过关。

说实话,我一直对我国的专家是充满了敬意,但是很多时候,对专家的言论却只能是持保留态度。因为,专家出于种种利益的考量,往往在分析问题时,有意无意的忽略一些因素,同时又着重强调一些因素,而因此导致很多问题的原因有偏差。

比如说,这个有关防护性口罩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吧,总是让人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。为啥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?

的确,一只口罩的的滤材,选择1万或者2万一吨的熔喷布,还是选择3万一吨的熔喷布,其成本有差异。按照一吨熔喷布可制作30万只口罩来推算,具体到每一只口罩的成本差异上,也仅仅只有5分钱。但是,商家为了每只口罩能节省5分钱成本的原因,就选择了1吨的熔喷布做滤材,如此导致有5成的防护型口罩不合格

显然就是说,如果商家能够选择贵一些,也就是3万一顿的熔喷布,就能制作出合格的口罩,此种选择无非就是每只口罩多花费了5分钱而已。这5分钱的成本差异就导致了口罩的合格与不合格的区别。看来,这价格高低不同的同样性质的原材料,竟然在结果上差异如此之大,难道就不能是商品质量的不同吗?

同时,这每只口罩5分钱的成本,专家不屑一顾也无所谓,但是对中小资本的商家却意义重大。就说这每一只口罩5分钱的成本差异吧,一只口罩5分钱,可是10万只呢?30万只呢?也许很多时候,在如今生意难做的背景下,商家很可能就指望着这区区每一只口罩能挣5分钱,甚至2、3分钱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。所谓的薄利多销嘛。

毕竟,这口罩的生产领域可都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之一,大资本或者国有企业未必会有兴趣的,而因此能够有空间的中小民营资本也才能存在。由于众所周知的硬性成本的存在,这民营商家的利润空间非常的小,能够每一只口罩有5分钱的利润,说实话,对很多民营商家来说,就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市场机会了。

不过,就如专家所说的,每吨1万或者2万的熔喷布制作的口罩就是不合格的,而每吨3万熔喷布作为滤材制作的口罩就是合格的,对此,我不是专家,不懂其中的区别,但是可以有个起码的判断,这个衡量口罩合格与否的标准很可能有问题。

同样是熔喷布,只是价格不同,制作出来的口罩,其差异竟然是或者合格或者不合格?那么这只能说,专家口中的防护效率与防护效果的标准有问题。毕竟,对商家来说,生产出合格商品,这是底线。在商品合格的基础上,成本能够压缩自然有利于利润的提高,而要是不能生产出合格的商品,那其所有的投入都将是无效的。

要是如专家所说,近三年来的,防护效果和过滤效率这两个指标都不合格,如此就只能说明,要么是这两个指标制定的标准太高,要么就是这两个指标制定的不合常识。毕竟,3年的时间里,所有的商品这两个指标都有问题的话,只能说明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不严格,竟然能纵容不合格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?

市场经济中,商家要想竞争,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武器。如果能够降低成本的话,那就意味着商家可以降低商品的价格,也可以提高商品的利润,这可都是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。不过,任何商品,如果出现了不合格的商品,就如这防护型口罩的过滤效率和防护效果,在近三年的时间里,两个核心指标都不合格的话,哪对商家来说,别说是利润了,就是能否生存都成问题。

而有两项指标都不合格的口罩,能够在市场上存在,重要的原因不是商家看重5分钱的成本,而是市场管理部门的不作为。如果市场管理部门能够发现一批,处罚一批,同时又能追根溯源的话,那相关的商家还敢生产吗?此时,别说5分钱的成本空间了,就是5块钱,对商家也没有任何意义。

在如今雾霾依然肆虐的时候,防护型口罩的市场需求量是非常强大的。对消费者来说,口罩是否合格,是无法或者没有条件判断的,有且只有依赖于市场监管部门,由后者来履行正常的职责,去剔除不合格的口罩,去处罚相应的商家,从而让不合格商家没有生存的空间,这才是维护市场正常竞争秩序的前提。

当然了,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此时就显得异常的重要。而这个标准,也应该是市场监管部门或者说相关行业协会需要关注的问题。至于,选择1万每吨或者3万每吨的熔喷布,这不应该是专家关注的。商家不同的选择,也只能制造出高档或者抵档的口罩而已,而要是抵档就是不合格的,我只能说专家或者市场监管部门有点不务正业,管了不该管的事情,却荒芜了该负的责任。

总之,市场上有5成的防护型口罩不合格,也许有标准的问题,也许有商家生产的问题,当然更少不了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任。至于说成本5分钱之类,显然不是不合格口罩的关键原因。专家若是关注,在我看来,就有点没有抓住重点的嫌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