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位本科是最底层?考研三年之后还是最底层

  • A+
所属分类:萌事件

单位本科是最底层?考研三年之后还是最底层

都在说高考扩招导致大学生不值钱了,其实研究生扩招更为凶猛。根据有关统计,1997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为100万,2017年录取了700万,20年间增长为7倍。而硕士研究生方面1997年全国录取5.1万,2017年录取了80万,20年足足增长了10几倍。

高考扩招基本到头了,再扩就没有那么多高中生报名了,然而考研扩招才刚刚开始。在2017年教育部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中,提出到2020年实现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,意味着每年录取数达到100万,扩招步履明显提速。

水涨船高,是大规模扩招的底气。目前考研招录比例大约3:1左右,相比75%以上的高考录取率,还有很大一块潜力可挖。而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恶化,考研报名人数连年激增,今年增幅高达21.8%,创下改革开放40年来最高纪录。

表面上每年100万研究生,与20年前每年100万大学生数量相若,是不是能跟当年的大学生一样吃香呢?然而就业市场的帐不是这么算的。大学毕业就已经达到了就业市场的门槛,100万研究生是要和700万本科生一起到市场上接受挑选的。而一些名校毕业的本科生,竞争力不逊于研究生。

譬如2018年上海户口新政,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均可直接落户上海,研究生却不行,哪怕北大清华的研究生也不行。

20年前研究生数量很少,每年全国的高等教育毕业生统共就不到100万,正值人口峰值,剩余千万级的青年是以中专、技校、甚至初中的学历去就业的,大学生肯定吃香。而数量极少的研究生就真是去搞研究了,和本科生走的都不是一条就业渠道。

所以说如今的研究生学历,其就业优势也远不及当年的普通大学生,大家必须认清这个现实,读研所提升的就业竞争力是非常有限的。而且还面临着职场经验的损失,必须仔细权衡才能看清利弊。

对于任何学历,大幅度扩招都意味着变水。如今从硕士研究生的数量来看,可以说已经本科化了,很多用人单位是随行就市,随手提高了招聘门槛,并没有对高学历给予应有的尊重,也并不会提供比本科生更高的薪酬、职级待遇,让很多研究生会觉得三年书白念了。但是工作三年,只要干得好,肯定会有提升的,尤其是在高科技互联网领域。

念完研究生还是只能进入同样的企业,却发现本科同学成了自己的上司,这并不完全是段子。

考研人数连年激增,但是很多同学是随波逐流的盲目跟风,看别人都考自己也考。也有一部分是被就业形势给逼退的,而采取逃避路线延缓就业,无非是让父母再多养三年,但最终还是要面对残酷的职场。这两种原因都不可取。

今天的热门新闻,陕西小伙从北京中关村的公司辞职考研,因为发现单位里本科是最底层的,其他人都是硕士博士,即使家里不支持,自己打零工也要去考研……对此父亲表示不理解,从最底层干起怎么了?

这个小伙的做法是不明智的。如果不是为了兴趣也不是为了改行,仅仅为了提高职业竞争力,很可能得不偿失。能在北京中关村找到位置,很不容易,如果单位里高学历成群,说明这是一个不错的单位,作为本科生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,应该是很幸运的。工作三年之后,大家拼的就是能力和业绩了。

如果辞职考研,也不是特别名牌的研,三年之后未必还能进入同样好的单位,因为年年扩招嘛,门槛又提高了,到时候人家非名校博士不要,怎么整?而且年纪一把职场经验为0,成为最大的劣势。高科技互联网青春短暂,动辄就30岁以上不考虑了,对二十六七岁的有学历无经验人士非常不友好了。

如果有幸进入了体制内单位或公务员,其学历是跟待遇、前途挂钩的,所以提升学历有意义。很多人会选择读在职研究生学历等,但是少有人辞职去考的。要知道体制内单位招聘门槛提升最快,环卫工编制都要海归研究生了,三年之后很可能再也进不来。

而如果是民营企业,就更没有什么跟学历挂钩的条条框框了,进门之后主要看能力,不怕出身低,就怕不努力。很多高速发展的风口企业,三两年就大变样,干得好几年就成了经理、总监,新来的研究生都在你手底下。将来二次跳槽,下家也主要看履历,大厂经历、大项目操盘,可比学历重要多了。

所以呢,多数情况下,学历就是敲门砖,如果实在敲不开门,去考研换大砖是可以理解的。如果能够敲开门了,你还换什么砖?建议不要轻易丢掉机会。研究生学历真的不复当年了,随着毕业人数激增,优势越来越低,而好的工作机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珍贵。

正如网友神评:实体产业正在萎缩,科技互联网的风口正在减弱,各行各业都在缩减招聘规模。大学生求职确实难,但是一股脑都去考研,三年后同一拨人再回来,求职只会变得更难。所以只要现在能上船,就别计较最底层还是三等舱了。

作者:纸上建筑